📅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 15:31:19.884000             🧑  作者: Mango
当访问一个网页时,除了请求网页本身的内容,还会请求一些元数据,这些元数据中包含了很多关于网页的信息,比如它的类型、编码方式、缓存策略等等。在请求头中,如果需要携带元数据,则需要使用HTTP标头。
其中一个常见的HTTP标头是If-Modified-Since。它是用来检查资源是否已经被修改过的,如果没有被修改过,则返回304状态码而不返回实体内容。这个标头通常和GET和HEAD请求一起使用。
请求头部如下:
GET /some-resource HTTP/1.1
Host: example.com
If-Modified-Since: Sun, 05 Mar 2017 15:23:00 GMT
这个标头的值是一个时间戳,格式为GMT时间。服务器会比较该时间戳和资源的修改时间,如果资源的修改时间早于该时间戳,则返回304状态码和一些元数据,表示资源没有被修改。反之,服务器返回200状态码和实体内容,表示资源已经被修改。
下面是一个示例,使用Python中的requests库实现了If-Modified-Since的功能:
import requests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url = 'http://example.com/'
headers = {'If-Modified-Since': datetime.now().strftime('%a, %d %b %Y %H:%M:%S GMT')}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304:
print('Not Modified')
else:
print('Modified')
print(response.text)
其中,把服务器返回的时间戳转换成合适的格式,方便发送请求头部。
If-Modified-Since是一个常见的HTTP标头,用来检查资源是否已经被修改过,减少了不必要的网络开销和服务器压力。在使用该标头时,需要注意时间戳的格式和时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