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 14:59:49.893000             🧑  作者: Mango
在C++中,初始化程序列表是一种用于在对象构造过程中进行初始化的方法。初始化程序列表位于构造函数的函数体之前,并用冒号(:)分隔。在初始化程序列表中,我们可以通过调用成员初始化列表来为对象的成员或基类初始化。
但是,初始化程序列表中的执行顺序并不总是很明确,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难以调试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C++中初始化程序列表的执行顺序。
C++标准规定,初始化程序列表中的执行顺序如下:
例如,对于以下代码:
class A {
public:
A() { std::cout << "A constructor." << std::endl; }
};
class B {
public:
B() { std::cout << "B constructor." << std::endl; }
};
class C : public A, public B {
public:
C() : A(), B() { std::cout << "C constructor." << std::endl; }
};
int main() {
C c;
return 0;
}
输出结果为:
A constructor.
B constructor.
C constructor.
可以发现,C的构造函数中先调用了A和B的构造函数,并按照声明顺序分别进行初始化。也就是说,初始化程序列表中的执行顺序并不会影响这个基本规则。
然而,有一些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我们注意初始化程序列表的执行顺序。
如果初始化程序中涉及到类型转换,执行顺序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在对类成员进行初始化时,可能需要对成员变量进行类型转换,这会涉及到构造函数的调用。
例如,对于以下代码:
class A {
public:
A(int a) { std::cout << "A constructor. a = " << a << std::endl; }
};
class B {
public:
B(float b) { std::cout << "B constructor. b = " << b << std::endl; }
};
class C {
public:
C() : m_a(0), m_b(static_cast<float>(m_a)) {}
private:
A m_a;
B m_b;
};
int main() {
C c;
return 0;
}
输出结果为:
A constructor. a = 0
B constructor. b = 0
可以发现,此时的执行顺序是按照声明顺序的。也就是说,先调用了m_a的构造函数,然后再调用了m_b的构造函数。但是,注意到m_b的初始化中涉及到了一个类型转换,这会涉及到m_a的构造函数的调用。因此,在实际执行时,C的构造函数的代码执行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成员是一个基类,那么其构造函数的初始化顺序可能会依赖于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因此,我们需要确保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在基类构造函数之前调用。
例如,对于以下代码:
class A {
public:
A(int a) { std::cout << "A constructor. a = " << a << std::endl; }
};
class B {
public:
B() { std::cout << "B constructor." << std::endl; }
};
class C : public A {
public:
C() : A(0), m_b() { std::cout << "C constructor." << std::endl; }
private:
B m_b;
};
int main() {
C c;
return 0;
}
输出结果为:
A constructor. a = 0
B constructor.
C constructor.
可以发现,在构造C时,必须先调用A的构造函数,然后才能调用B的构造函数。因此,为了确保执行顺序正确,我们在初始化程序列表中必须先调用A的构造函数,再调用B的构造函数。
在C++中,初始化程序列表的执行顺序有一些规则和特殊情况。我们需要确保遵循基本规则,并注意特殊情况,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在写代码时,最好能够遵循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