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中的巴恩斯利蕨类植物(1)

📅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 15:19:29.374000             🧑  作者: Mango

Python中的巴恩斯利蕨类植物

巴恩斯利蕨类植物是一种常见的蕨类植物,也是Python语言中的一个经典编程问题。

背景

巴恩斯利蕨类植物问题,最早由英国植物学家迈克尔·巴恩斯利(Michael Barnsley)提出,他在1986年的著作《框架上的分形》(Fractals Everywhere)中,讨论了通过使用仿射变换来生成蕨类植物的图像。这种图像生成技术被称为巴恩斯利蕨类植物算法。

巴恩斯利蕨类植物可以被用来生成各种各样的分形图形。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初始的点上进行一系列仿射变换,然后将这个点移动到新位置,并再次对它进行相同的一系列变换。这个过程可以重复无数次,直到生成一个复杂的图形。

实现

巴恩斯利蕨类植物可以使用Python语言中的NumPy库来实现。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现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定义四个变换矩阵
A = np.array([[0, 0], [0, 0.16]])
B = np.array([[0.85, 0.04], [-0.04, 0.85]])
C = np.array([[0.2, -0.26], [0.23, 0.22]])
D = np.array([[-0.15, 0.28], [0.26, 0.24]])

# 定义四个变换的概率
p = [0.01, 0.85, 0.07, 0.07]

# 将所有的点初始化为(0,0)
point = np.array([0, 0])
points = []

# 进行1万次迭代
for i in range(10000):
    # 随机选择一个变换,并进行应用
    choice = np.random.choice(['A', 'B', 'C', 'D'], p=p)
    if choice == 'A':
        point = np.dot(A, point)
    elif choice == 'B':
        point = np.dot(B, point) + np.array([0, 1.6])
    elif choice == 'C':
        point = np.dot(C, point) + np.array([0, 0.44])
    else:
        point = np.dot(D, point) + np.array([0, 0.44])
    points.append(list(point))

# 将结果可视化
points = np.array(points)
plt.scatter(points[:, 0], points[:, 1], s=0.1)
plt.show()

这段代码会生成一个巴恩斯利蕨类植物图像,其实际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具体取决于变换矩阵和变换的概率。这里展示的代码是一种常见的例子,它使用四个不同的变换矩阵和不同的概率,每次迭代随机选择其中一个变换来应用。

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巴恩斯利蕨类植物算法,以及如何使用Python语言中的NumPy库来实现它。这个算法可以生成非常复杂的图形,被广泛应用于分形几何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领域。有趣的是,这个算法的思想也可以被用来解决其它许多计算问题,甚至在机器学习中也有一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