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 15:05:29.553000             🧑  作者: Mango
在计算机科学中,Tarjan算法和Kosaraju算法都是图算法的一种。它们可以用来寻找强连通分量。
Tarjan算法是由Robert Tarjan在1972年发明的。这种算法可以找到一个有向图中的所有强连通分量。强连通是指在一个有向图中,如果任意两个节点均可互达,则这两个节点就是强连通的。Tarjan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E),其中V表示节点数,E表示边数。
Tarjan算法使用了一个栈,称为Tarjan栈。Tarjan栈记录了算法中已经被处理过的节点以及它们的顺序。算法从一个起始节点开始,沿着它的边递归地处理它所到达的所有节点。Tarjan栈中每一个节点的值可以用来记录该节点所在的强连通分量。
Tarjan算法的实现可以使用递归函数,例如下面这段Python代码:
def tarjan(u):
low[u] = dfn[u] = tarjan_index
tarjan_index += 1
stack.append(u)
in_stack[u] = True
for v in adj_list[u]:
if dfn[v] == -1:
tarjan(v)
low[u] = min(low[u], low[v])
elif in_stack[v]:
low[u] = min(low[u], dfn[v])
if dfn[u] == low[u]:
scc = []
while True:
v = stack.pop()
scc.append(v)
in_stack[v] = False
if u == v:
break
scc_list.append(scc)
该代码通过使用全局变量来记录状态,而不是传递参数来记录状态。dfn[u]
表示节点u在DFS遍历中的访问次序,low[u]
表示节点u的任意后代点在DFS遍历中被访问的最小次序。当dfn[u]
等于low[u]
时,节点u是一个强连通分量的根节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弹出栈中的节点来找到整个强连通分量。
Kosaraju算法是在1978年由Sharir和A. Wigderson发现的。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V+E),其中V表示节点数,E表示边数。Kosaraju算法使用了两次DFS遍历。第一次遍历将顺序的排列存储在一个栈中,第二次遍历逆转图,并处理存储在栈中的顺序。
Kosaraju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对于一个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可以找到另一个强连通分量,使得这两个强连通分量的任意一个节点都不在另一个强连通分量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逆转图来将原先的强连通分量转变成新的强连通分量。
下面是Kosaraju算法的Python代码:
def kosaraju():
global f_time, scc_id
f_time = scc_id = 0
dfs1(1)
visited = [0] * n
while stack:
u = stack.pop()
if not visited[u]:
scc_id += 1
dfs2(u)
该代码首先进行第一次DFS遍历,将遍历序列存储在一个栈中。然后,我们逆转图并对每一个节点进行第二次DFS遍历,在这次遍历中,每一个节点被标记为其所在的强连通分量。这个过程中,全局变量f_time
用来记录不同节点被访问的次序。
Tarjan算法和Kosaraju算法都是解决强连通分量问题的有效算法。它们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V+E)。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略有不同。Tarjan算法使用了递归函数和栈来实现,而Kosaraju算法则使用了两次DFS遍历。在实际问题中,两种算法的效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