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数组中删除出现k次以上的元素(1)

📅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 15:36:18.620000             🧑  作者: Mango

从数组中删除出现k次以上的元素

有时候在处理数组时,需要将其中出现次数超过一定阈值的元素删去,以简化数据,提高处理效率。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方法一:暴力枚举

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暴力枚举,统计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再逐个判断是否需要删除。这个方法相对简单易懂,但时间复杂度较高,适用于数据规模较小的情况。

核心代码:

def delete_more_than_k(nums, k):
    count = {}
    for n in nums:
        if n in count:
            count[n] += 1
        else:
            count[n] = 1
    for n in count:
        if count[n] >= k:
            nums = [i for i in nums if i != n]
    return nums
方法二:使用集合

第二种方法是先将数组转为集合,统计每个元素的出现次数,再用集合的差集操作删除需要删除的元素。这个方法时间复杂度比方法一略低。

核心代码:

def delete_more_than_k(nums, k):
    count = {}
    for n in nums:
        if n in count:
            count[n] += 1
        else:
            count[n] = 1
    to_remove = {n for n in count if count[n] >= k}
    nums = list(set(nums) - to_remove)
    return nums
方法三:使用类似哈希表的数据结构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类似哈希表的数据结构。此处介绍Python自带的collections模块中的Counter类。这个类可以统计元素出现的次数,并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方法,如most_common()可以返回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

核心代码: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def delete_more_than_k(nums, k):
    counter = Counter(nums)
    to_remove = {n for n in counter if counter[n] >= k}
    nums = list(set(nums) - to_remove)
    return nums
方法四:使用双指针

最后介绍一种新颖的思路,即使用双指针。我们可以将数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出现次数不超过k的元素,第二部分是出现次数超过k的元素。我们用两个指针分别指向这两部分的末尾,然后不断地将第一部分的元素复制到第二部分,直到第一个指针移动到第一部分的开头。这个方法不需要额外空间,时间复杂度也比前两种方法略低。

核心代码:

def delete_more_than_k(nums, k):
    count = {}
    for n in nums:
        if n in count:
            count[n] += 1
        else:
            count[n] = 1
    slow, fast = 0, 0
    for fast in range(len(nums)):
        if count[nums[fast]] < k:
            nums[slow] = nums[fast]
            slow += 1
    return nums[:slow]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四种方法,大家可以根据数据规模和时间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