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R 编程中创建数据的表格表示 - table()函数(1)

📅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 15:07:47.993000             🧑  作者: Mango

在 R 编程中创建数据的表格表示 - table() 函数

在 R 编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表格形式来展示这些数据。其中,table() 函数就是 R 中用于创建数据的表格表示的函数之一。

语法

table() 函数的基本语法如下:

table(..., dnn = list.names, exclude = if (useNA == "no") c(NA, NaN), 
      useNA = c("no", "ifany", "always"), deparse.level = 1)

其中:

  • ...:一个或多个用来创建表格的变量。
  • dnn:一个字符向量,用于指定创建表格时每个变量的名称。默认情况下,每个变量名称由相应变量的名称或变量本身自动生成。
  • exclude:一个向量,用于指定要排除的值。
  • useNA:一个字符向量,指定如何处理缺失值(NA)。可选值包括 "no"(排除 NA)、"ifany"(如果有 NA,则包括 NA)和 "always"(总是包括 NA)。
  • deparse.level:一个整数,指定要返回的结果的复杂程度。
实例演示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 table() 函数的用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包含若干观察数据的数据集。这里我们使用 R 中自带的 iris 数据集。

data(iris)
head(iris)

输出结果如下:

  Sepal.Length Sepal.Width Petal.Length Petal.Width Species
1          5.1         3.5          1.4         0.2  setosa
2          4.9         3.0          1.4         0.2  setosa
3          4.7         3.2          1.3         0.2  setosa
4          4.6         3.1          1.5         0.2  setosa
5          5.0         3.6          1.4         0.2  setosa
6          5.4         3.9          1.7         0.4  setosa

接着,我们使用 table() 函数创建一个表格,统计 iris 数据集中各物种的数量。

table(iris$Species)

输出结果如下:

    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50         50         50 

表格中的每行对应一种物种,第一列是每种物种的名称,第二列是对应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使用 table() 函数按照多个条件来统计数据,如下所示:

table(iris$Species, iris$Petal.Width)

输出结果如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2.1 2.2 2.3 2.4 2.5
  setosa     1  29  14   6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versicolor  0   0   0   0   0   0   0   0   0  7  10  11   6   7   1   2   0   0   0 0  0   0   0   0   0
  virginica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3   8 3  2   4   1   1   1

这个表格中有两个条件,第一行表示物种名称,第一列表示花瓣宽度。每个单元格中显示的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观察值的数量。

总结

通过 table() 函数,我们可以轻松地创建数据的表格表示,用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指定合适的变量和参数,以获得准确的数据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