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对抗网络 (GAN) 的基础知识(1)

📅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 15:27:08.397000             🧑  作者: Mango

生成对抗网络 (GAN) 的基础知识

生成对抗网络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 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能够通过训练生成与真实数据类似的合成数据。GAN 模型由两个神经网络组成:生成器 (Generator) 和判别器 (Discriminator)。生成器的任务是学习原始数据分布,生成一个与原始数据类似的合成数据;判别器的任务是判别一个数据是真实数据还是生成器生成的合成数据。两个神经网络相互对抗,生成器致力于生成更加逼真的合成数据,而判别器致力于准确区分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

GAN 模型的工作原理

GAN 模型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对抗训练 (Adversarial Training) 和目标函数 (Objective Function)。

对抗训练

对抗训练是 GAN 模型的核心思想,即让生成器和判别器两个神经网络相互对抗,从而让生成器生成更加逼真的合成数据,而判别器准确识别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训练过程如下:

  1. 生成器 G 接受一个随机噪声向量 z 作为输入,输出一张图像 x'。其中,z 通常是一个均匀分布或正态分布的向量。
  2. 判别器 D 接受一张图像 x 作为输入,输出一个概率,表示该图像是真实数据的概率还是合成数据的概率。
  3. 在第一次迭代中,将真实数据集中的一部分数据 x 放入判别器中,并计算其输出概率 D(x)。
  4. 将生成器生成的合成数据 x' 放入判别器中,并计算其输出概率 D(x')。
  5. 根据判别器的输出概率,计算生成器的损失函数 (Loss Function) L_G,以及判别器的损失函数 L_D。
  6. 根据损失函数更新生成器和判别器的参数。
  7. 重复步骤 1-6,直到生成器能够生成与真实数据类似的合成数据。
目标函数

生成对抗网络的目标是让生成器生成与真实数据类似的合成数据,同时使判别器准确识别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对此,GAN 模型的目标函数如下:

GAN 模型的目标函数

其中,V(G, D) 表示生成器和判别器之间的博弈,x 表示真实数据,z 表示随机噪声向量,p_data(x) 表示真实数据的分布,p_g(x) 表示生成器生成的数据的分布,D(x) 表示判别器将 x 作为真实数据的概率,D(G(z)) 表示判别器将生成器生成的数据 G(z) 作为真实数据的概率,G(z) 表示生成器生成的数据。

根据目标函数,可以计算生成器和判别器的损失函数。对于生成器,其损失函数为:

生成器 G 的损失函数

对于判别器,其损失函数为:

判别器 D 的损失函数

GAN 模型的应用

GAN 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图像生成、图像修复、图像风格迁移、人脸识别、语音生成、机器翻译等。以下是 GAN 模型在图像生成中的应用:

图像生成

GAN 模型可以生成各种形态的图像,包括风景、人物、艺术作品等。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图像生成器的代码示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定义生成器
class Gener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Generator, self).__init__()
        self.linear1 = nn.Linear(100, 128)
        self.linear2 = nn.Linear(128, 784)

    def forward(self, x):
        x = torch.relu(self.linear1(x))
        x = torch.sigmoid(self.linear2(x))
        return x

# 定义判别器
class Discrimin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iscriminator, self).__init__()
        self.linear1 = nn.Linear(784, 128)
        self.linear2 = nn.Linear(128, 1)

    def forward(self, x):
        x = torch.relu(self.linear1(x))
        x = torch.sigmoid(self.linear2(x))
        return x

# 初始化生成器和判别器
generator = Generator()
discriminator = Discriminator()

#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BCELoss()
optimizer_g = optim.Adam(generator.parameters(), lr=0.0002)
optimizer_d = optim.Adam(discriminator.parameters(), lr=0.0002)

# 定义噪声向量
noise = torch.randn(50, 100)

# 训练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1000):
    # 生成器生成合成数据
    fake_images = generator(noise)

    # 将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放入判别器中进行判别
    real_outputs = discriminator(real_data.view(-1, 784))
    fake_outputs = discriminator(fake_images.detach())

    # 计算判别器的损失函数,并更新参数
    loss_d = criterion(real_outputs, torch.ones(real_outputs.shape[0], 1)) + criterion(fake_outputs, torch.zeros(fake_outputs.shape[0], 1))
    discriminator.zero_grad()
    loss_d.backward()
    optimizer_d.step()

    # 生成器生成合成数据,并放入判别器中进行判别
    fake_images = generator(noise)
    fake_outputs = discriminator(fake_images)

    # 计算生成器的损失函数,并更新参数
    loss_g = criterion(fake_outputs, torch.ones(fake_outputs.shape[0], 1))
    generator.zero_grad()
    loss_g.backward()
    optimizer_g.step()

    # 打印损失函数
    if epoch % 100 == 0:
        print(f"Epoch [{epoch+1}/1000], Loss_G: {loss_g.item():.4f}, Loss_D: {loss_d.item():.4f}")

# 生成图像
images = generator(noise).detach().numpy()
fig, axs = plt.subplots(5, 10, figsize=(10,5))
for i in range(5):
    for j in range(10):
        axs[i][j].axis('off')
        axs[i][j].imshow(images[i*10+j].reshape(28, 28), cmap='gray')
plt.show()

以上代码通过生成随机噪声向量,训练生成器生成与真实数据类似的手写数字图像。每次训练迭代中,使用判别器评估生成器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差异,并更新参数,直到生成器能够生成与真实数据类似的手写数字图像。